19世纪初的欧洲不太平,瑞典和大鹅老打仗,战场经常摆在芬兰。当地人可遭罪了,不管是瑞典兵还是大鹅兵,过一趟就把地方折腾得不像样。
那会儿瑞典国内在搞变革,削弱贵.族权力,一批贵.族不服气,被赶到了芬兰。
这些贵.族心里盘算着,不如投靠大鹅?
这想法刚好合了芬兰人的心思,他们早就烦透了打仗,就想安稳过日子。
在1809年的时候,芬兰的等级会议决定认大鹅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当“芬兰大公”。
两边在波尔沃开了个会,说好了:芬兰听沙皇的,沙皇也得让芬兰保留自己的法律、议会,还有原来的宗教。
就这么着,芬兰成了大鹅地盘里一个特别的“大公国”,自主.权比别的地方多得多。
大家咋看这段历史?
展开剩余75%关于这事儿,说法一直不少。有人觉得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特别开明,芬兰元老院门口现在还立着他的雕像呢。
也有人说,那雕像能留到现在,是因为后来成了芬兰人抗.议沙鹅的地方。大家对着雕像喊万岁,沙皇总不能把向自己老爹致敬的人抓起来吧?
还有人提过,芬兰人对沙鹅的感情挺复杂。
比如芬兰有名的曼纳海姆家族,祖上本是瑞典贵.族,投靠大鹅后,不仅当了芬兰的宰相,还被封了伯爵。
后来的芬兰Z统曼纳海姆,甚至在大鹅部队里做到了中将的级别,还当过尼古拉二世的侍卫。
这种“既是芬兰人,同时又是大鹅大官”的情况,当时不算新鲜。
为啥能有这么好的自治条件?
芬兰加入大鹅的方式挺特别,不是被打下来的,是自己愿意跟着沙皇干。
这就让大鹅没法像对那些打下来的地方那样硬来。这点就像古代诸侯国主动归顺,天子总得给点面子。
亚历山大一世不仅留着芬兰原来的法律和议会,还让芬兰人自己管内部事儿,官员几乎都是芬兰人。
这和后来波兰的遭遇完全不一样。波兰被大鹅打下来后,直接被拆成了几个省,连“国家”的名儿都没保住。
芬兰因为是“自己人”,一开始就得到了更好的待遇。
当时的大鹅,和咱们想的“鹅罗斯人说了算的国家”不一样。沙皇想到的办法是让不同民族、不同阶级互相牵制,自己好坐稳位置。
在这个体系里,波罗的海的德意志贵.族是核心统治阶.层,连沙皇.家族都有德国血.统,宫廷里说德语、法语的时候比说鹅语还多。
鹅罗斯人.大多是农民和商人,地位不算高。哥萨克人靠当兵换特权,却和鹅罗斯人合不来。
中亚的“异族人”虽然没政.治权利,却能留着自己的法律和土地。
芬兰受德意志文化影响深,被大鹅当成了“自己人”。沙皇觉得,把芬兰划进来,能让德意志贵.族的力量更强,更好地管住鹅罗斯人。
所以芬兰贵.族的地位甚至比鹅罗斯人还高,就像曼纳海姆家族,在大鹅部队里升官一路顺顺当当。
一开始,大鹅对芬兰的自治不太在意。
亚历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更关心地盘听不听话,至于当地人说啥话、信啥教,他们不怎么较真,毕竟沙皇自己鹅语都说不流利。
到了19世纪后期,情况变了。欧洲兴起民族主义,大鹅也开始搞“鹅罗斯化”。
亚历山大二世的时候,芬兰议会的权力被削了,鹅语被硬塞进小学课程,部队也被并入了鹅军。
这把芬兰人惹火了:有人跑到亚历山大二世的雕像前抗.议,有人甚至刺杀了鹅国派来的芬兰总督。
一战的时候,大鹅为了打仗,拼命从芬兰抢资源,彻.底让芬兰人下定决心要独.立。
1917年大鹅十月变革后,芬兰的资产阶级一看“靠山”没了,干脆宣布独.立,这段特别的自治历史也就结束了。
说到底,这是特殊时候的“互相将就”
芬兰能有那么大的自治权,是当时各方凑到一起的结果:芬兰人靠听话换来了安稳,沙俄用宽松政策稳住了统治。
不过这种平衡长不了,等大鹅开始推民族主义,等芬兰人有了自己的民族意识,分开就是早晚的事。
这段历史说白了,大鹅的“宽容”不是因为心善,是统治需要;芬兰的“听话”也不是真心归顺,只是暂时的办法。
随着帝国垮台、民族意识起来,芬兰还是独.立了。只留下那些雕像和老档案,讲着这段复杂的过往。
发布于:福建省新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